数据结构-哈希

背景

散列(hash)是常见的算法思想之一,在很多程序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到。

若给出$N$个正整数,再给出$M$个正整数,问这M个数中的每个数分别是否在$N$个数出现过,其中$N,M\leq10^5$,且所有正整数均不超过$10^5$。

对这个问题,最直接的思路是:对每个欲查询的正整数$x$,遍历$N$个数,看是否有一个数与x相等。这种做法的时间复杂度是$O(NM)$,当$N$和$M$都很大($10^5$级别)时,显然是无法承受的。

不妨用空间换时间,即设定一个bool型数组hashTable[100010],其中hashTable[x]==true表示正整数$x$在$n$个正整数中出现过。这样就可以在一开始读入$N$个正整数时就对hashTable进行赋值,于是对于$M$个欲查询的数,就能直接通过hashTable判断出每个数是否出现过。显然这种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$O(M+N)$。

同样的,如果题目要求统计次数而非是否出现,就把数组改成int型,这两个问题的解法都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直接把输入的数作为数组的下标来对这个数的性质进行统计(这种做法非常实用,请务必掌握)。这是一个很好的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,因为它将查询的复杂度降到了$O(1)$级别。

但这个策略暂时还有一个问题——上面的题目中出现的每个数都不会超过$10^5$,因此直接作为数组下标是可行的,但是如果输入可能是$10^9$大小的整数,或者甚至是一个字符串,就不能将它们直接作为数组下标了。这时可以使用散列

散列/哈希简介

一般来说,可以精简地将散列定义为“将元素通过一个函数转换为整数,使得该正数可以尽量唯一地代表这个元素”,其中把这个转换函数称为散列函数H,也就是说,如果元素在转换前为key,那么转换后就是一个整数H(key)

对于key是整数的情况来说,常用的散列函数有直接定址法、平方取中法、除留余数法。

H(key1)==H(key2),这种情况叫作冲突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有线性探查法、平方探查法和链地址法,其中前两种都计算了新的hash值,又称为开放定址法。

在写代码时,这种散列的功能可以用STL中的map代替。

哈希函数、哈希表、哈希地址

根据设定的哈希函数$H(key)$和处理冲突的方法将一组关键字映像到一个有限的连续的地址集(区间)上,并以关键字在地址集上的“像”作为记录在表中的存储位置,这种表便称为哈希表,这一映像过程称为哈希造表或散列,所得存储位置成哈希地址或散列地址。

冲突、同义词

不同的关键字经哈希函数映像后求得到的哈希地址可能相同,即$key1\neq key2\ and \ H(key1)=H(key2)$,这就是冲突(collision);具有相同哈希地址的关键字对该哈希函数来说就是同义词(synonym)

哈希函数选得合适可以减少冲突现象。

一般情况下,哈希函数是一个压缩映像(关键字集合到地址集合的映像,而关键字集合的大小远大于地址集合),因此冲突只能尽可能地少而不能完全避免。

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

常用的构造哈希函数的方法有:

  1. 直接定址法
  2. 数字分析法
  3. 平方取中法
  4. 折叠法
  5. 除留余数法
  6. 随机数法

处理冲突的方法

处理冲突过程中会有一个地址序列$H_i,i=1,2,\dots,k$,即如果发生冲突,就去找下一个地址。

通常用的处理冲突的方法有下列几种:

  1. 开放定址法
  2. 再哈希法
  3. 链地址法
  4. 建立一个公共溢出区

开放定址法

其中$H(key)$为哈希函数;$m$是哈希表表长;$d_i$为增量序列,可以有下面3种取法:

  1. $d_i=1,2,3\dots,m-1$,称为线性探测再散列
  2. $d_i=1^2,-1^2,2^2,-2^2,3^2,\dots,\pm k^2,(k\leq m/2)$,称为二次探测再散列
  3. $d_i=伪随机数序列$,称为伪随机探测再散列

字符串hash

一个点$P$的坐标$(x,y)$可以用下面的散列函数进行处理:

$H(P)=x\times Range+y$,这样对数据范围内的任意两个整点$P_1$和$P_2$,$H(P_1)$都不会等于$H(P_2)$。

字符串hash是指将一个字符串$S$转换为一个整数,使得该整数可以尽可能地唯一地代表字符串$S$。本节只讨论将字符串转换为唯一的整数。

假设字符串$S$由大写字母$A \sim Z$构成。在这个假设下,可以把26个大写字母视为$0\sim25$,进而转换为二十六进制,再转换为十进制,可得一唯一整数。只是$S$的长度并不可太长。

在上面的假设下,假如还可以由$a\sim z$组成,可以再把$a\sim z$对应为$26\sim51$,进而转换为五十二进制,再转换为十进制。


作者:@臭咸鱼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chouxianyu/

欢迎讨论和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