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网络-第一章复习

Internet如何翻译

有两种翻译方式:

因特网

国家推荐

互联网

现实中大多使用这个词。

互联网的重要特点

连通性

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交换信息,好像彼此之间直接连通一样。

共享

即资源共享,如信息、软件、硬件共享等。

两个认识互联网的角度

应用

工作原理

课本是从这个角度来讲解的,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学习。

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
定义: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(node)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(link)组成。

结点

可以是计算机、集线器、路由器、交换机等。

链路

互连网与互联网

互连网

internet

  • 定义

    通用名词,泛指通过路由器将网络连起来形成的网络。

  • 其中网络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。

  • 互连不仅是物理上,还要通过软件连接。

互联网

Internet

  • 定义

   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、开放的、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。

  • 采用TCP/IP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。

  • 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。

三层ISP结构

ISP,互联网服务提供者。

互联网现在采用三层ISP结构。

本地ISP

地区ISP

主干ISP

IXP

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信息。

互联网的组成

边缘部分

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。

  • 定义

    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。

  • 由用户(个人、公司)控制。

  • 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

主机通信方式

  • 对象

    计算机通信的对象是应用层中的进程

客户/服务器方式

即C/S方式。

  • 客户和服务器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

  • 客户/服务器模式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

   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,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。

  • 客户和服务器都要使用互联网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。

  • 客户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,服务器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。

对等连接方式

对等连接(peer to peer),P2P。

  • 定义

   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谁是客户或服务器。

  • 本质上还是C/S方式。

核心部分

  • 定义

   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。

  • 由ISP控制。

  •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。

工作方式

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就是路由器的工作方式。

  • 存储转发
  • 路由器间不断交换路由信息

三种交换方式

  • 严格来讲,分组交换也是可以面向连接的
  • 现在用的是分组交换

电路交换

  •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换

  • 主要特点:面向连接

    • 建立连接、通信、释放连接
    • 在通信的全部时间内,通信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。
  • 优点

    静态分配传输带宽,只要建立了连接,网络发生拥塞也不会影响通信质量。

  • 缺点

    • 计算机通信时,数据具有突发性,线路上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%,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浪费。
    • 如果通信链路是由多段链路组成的,只要有一段链路出现故障,就不能通信。

分组交换

  • 主要特点:采用存储转发技术

    • 将报文拆分成多个分组,加上头部
    • 通过路由器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
    • 在接收端将分组组装成报文
  • 优点

    • 高效

     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,逐段占用通信链路

    • 灵活

      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。

    • 迅速

      不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

    • 可靠

      1.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、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。
      2. 某个结点或者链路出现故障时,分组传送的路由可以自适应地动态改变
  • 缺点

    • 存储转发时需排队,造成一定时延。当网络拥塞非常严重时,整个网络也可能会瘫痪。
    • 分组的首部造成一定开销

报文交换

  • 主要特点:
    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,但报文不分组
    • 适用于间歇式轻负载

与分组交换相比:

  • 优点
    • 省去了划分分组的步骤
    • 省去了接收端组装分组的步骤
  • 缺点
    • 灵活性不如分组交换

哪个交换方式最好?

不能说哪个方式一定好或坏

  • 若需连续传送大量数据,且其发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,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。
  •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,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
  •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远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,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;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。

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

速率

  • 也称为数据率(data rate)或比特率(bit rate)。

  • 定义

   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的速率。

  • 单位是b/s,kb/s,Mb/s,Gb/s

==信道:一个发送端,一个接收端==

带宽

  • 定义

    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速率。

  • 毫无疑问,带宽单位和速率一样。

吞吐量

  • 定义

   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接口)的实际的数据量

  • 单位是b,Mb等。

时延

$总时延=发送时延+传播时延+处理时延+排队时延$

  • 一般来说,小时延的网络优于大时延的网络

    一个低速率、小时延的网络可以优于一个高速率、大时延的网络。

  • 在总时延中,哪一种时延占主导地位,必须具体分析。

发送时延

又叫传输时延,发送速率又叫传输速率。

$发送时延=\frac{数据帧长度(bit)}{发送速率(bit/s)}$

可见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。

对于高速网络链路,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,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。

传播时延

$传播时延=\frac{信道长度(m)}{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(m/s)}$

光纤与铜线相比降低了发送时延,光纤的传播速度反而不如铜线传播速度快

处理时延

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处理。

排队时延

分组在路由器中可能要排队。

时延带宽积

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。

$时延带宽积=传播时延\times带宽$

时延带宽积反映传输时线路上数据的多少,即线路上的比特数

传播时延决定线路的长度

带宽决定每位的长度

往返时间RTT

定义: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。

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。

ping www.baidu.com

利用率

  •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

   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

令$D_0$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,$D$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,$U$为网络利用率,

则$D=\frac{D_0}{1-U}$。

信道利用率

$信道利用率=\frac{有数据通过时间}{总时间}$

网络利用率

定义: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

分层

分层思想

  •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,而这种协调是十分复杂的。

   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,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,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。

三种分层方法

OSI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,TCP/IP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。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.jpg

  • 七层协议:OSI

    概念清楚,理论较为完整。

    但既复杂又不实用。

  • 四层协议:TCP/IP

    简洁,得到广泛应用

    实质内容只有上三层,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。

  • 五层协议

    综合七层协议和四层协议的优点:既简洁又能将概念阐述清楚。

好处

5个

  • 各层间是独立的

    每一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,上层仅知道下层的接口,而不需知道其如何实现。

  • 灵活性好

    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,可以对各层进行修改。

  • 结构上可分割开

    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

  • 易于实现和维护

    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,每个子系统都易于实现和维护

  •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

    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

坏处

分层应使每一层的功能非常明确,所以层次的划分并不容易。

层数太少,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;

层数太多,会使各层在功能上有重叠,造成额外开销。

对等层

在OSI参考模型中,位于同一水平行(同一层)上的系统构成了OSI的对等层。

协议

定义在ISO/OSI参考模型中,同层对等实体间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。

每层都有协议,有的层只能有一个协议,有的层可以有多个协议。

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:

语法

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

语义

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,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

同步

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

作者:@臭咸鱼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houxianyu.github.io

欢迎讨论和交流!